【原文】親⑴寡⑵旅也。離上⑶而⑷坎下⑸也。小畜,寡也。履,不處⑹也。需⑺,不進(jìn)⑻也。訟,不親⑼也。大過,顛⑽也。姤,遇⑾也,柔⑿遇剛⑿也。
【譯文】親近的人很少皆因身在旅途,離是太陽之火備受尊崇而坎是逢湖泊沼澤受阻難行,小畜是知識缺少,履是不隱居而隨君主小心為官,需是生活物資不能用盡,訟是因打官司而不接近,大過是達(dá)到巔峰,姤是投合,是弱者投合強(qiáng)者。
注釋:⑴“親”指親近的人。《左傳·僖公五年》:“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
⑵“寡”少。《孟子·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
⑶“上”崇尚(尊崇。),提倡。《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上農(nóng)除末,黔首是富。”
⑷“而”表示順接,即連接的兩部分在意義上是并列、承接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作:就,并且,有時也可不譯。《荀子·勸學(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⑸“下”特指湖澤。《尚書·舜典》:“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⑹“處”居家不仕,隱居。《淮南子·主術(shù)》:“處人以譽(yù)尊。”謂有道藝在家隱居不仕者。
⑺“需”需用的物資。《元史·成宗紀(jì)二》:“與民均納供需。”《康熙字典》又資也,用也。與需通。《易·序卦》曰:“……需者,飲食之道也。”
⑻“進(jìn)”通“盡”。竭盡(用盡。)。《列子·黃帝》:“竭聰明,進(jìn)智力。”
⑼“親”親近,接近。《史記·陳涉世家》:“無親陳王者。”
⑽“顛”最高最初的部分:山顛,顛末(本末)。
⑾“遇”投合,符合。《韓非子·難二》:“遇于法則行,不遇于法則止。”
⑿“剛?cè)?/b>”強(qiáng)弱。《孫子·九地》:“剛?cè)峤缘茫刂Ю硪病!?/span>
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由趙庚白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新浪博客,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