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易》與(1)天地(2)準(3),故能彌綸(4)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5),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6);原(7)始反(8)終,故知死生之說(9);精(10)氣(11)為物(12),游(13)魂(14)為變(15),是故知(16)鬼(17)神(18)之情(19)狀(20)。
? ?【譯文】《易經》親附自然界的法則,所以能夠含蓋天地之間的一切道理。仰頭觀看天體在宇宙間的運行現象,俯首考察大地的規律,因此可以辨別黑暗與光明的事理。考察事物的開始類推事物的結尾,因此能了解生與死的推理?!兑捉洝吩陲L格、氣勢上成為最好作品的因素是文章的實際內容,《易經》能廣泛流傳的關鍵是文章的實際內容都是合情合理的正能量,所以能使人知道祖先治理國家的真實狀況
注釋:(1)“與”親附?!秶Z·齊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保ㄓH附:親近,依隨。)
? ? ? (2)“天地”指天地之間,自然界?!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罚骸疤斓刂病!?/span>
? ? ? (3)“準”標準,法則?!盾髯印ぶ率俊罚骸岸Y者,節之凖也?!保ǚ▌t:規律。)
? ? ? (4)“彌綸”周遍,包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保ò_:包括網羅,含蓋一切。)
? ? ? (5)“天文”天體在宇宙間運行等現象。古人把風云雨露等也看作天文?!墩摵狻び喒怼罚骸胺蔡斓刂g,氣皆統于天,天文垂象于上,其氣降而生物?!?/span>
? ? ? (6)“故”《漢語大詞典》事理(事物的道理)?!兑住は缔o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笨追f達疏:“故謂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觀俯察,知無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span>
? ? ? (7)“原”推究,考察?!稘h書?薛宣傳》:“原心定罪。”注:“謂尋其本也?!?/span>
? ? ? (8)“反”類推。類推?!墩撜Z?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 ? (9)“說”古代墨家邏輯的名詞,指推理?!赌印ば∪ 罚骸罢撉笕貉灾龋悦e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span>
? ? (10)“精”佳、最好。如:“精品”。《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婦女不彊,布帛不精。”
? ? (11)“氣”指作家的氣質或作品的風格,氣勢。 三國·魏·曹丕 《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 ? ? (12)“物”指說話或文章的實際內容。《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span>
? ? ? (13)“游”指宣揚;流傳。《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 ? ? (14)“魂”泛指事物的精靈。溫庭筠《華清宮和杜舍人》:“杜鵑魂厭蜀,胡蝶夢悲莊?!保ň`:即靈魂:比喻起關鍵和主導作用的因素。)
? ? ? (15)“變”《漢語大詞典》通“辯”。正當(合情合理。)。《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鄭玄 注:“變,當為辯,聲之誤也。辯,猶正也?!币槐咀鳌?辨 ”。辯、辨古字通。
? ? (16)“知”告訴;使知道?!豆騻鳌ば辍?“ 趙盾知之。” 何休注:“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覺焉?!?/span>
? ? (17)“鬼”《漢語大詞典》祖先?!墩撜Z·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span>
? ? (18)“神”治,治國。《漢語大詞典》猶治?!盾髯印ね踔啤?“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蓖跸戎t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庇?span style="font-size: 12.0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family: 宋體; mso-font-kerning: 0pt;">《易·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保埃航y括;天下:國家;道:治理。)
? ? (19)“情”通“誠”。真誠,真實?!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懊裰閭伪M知之矣。”
? ? (20)“狀”情形;狀況?!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吧崛说苌献?,告信欲反狀于呂后?!?/span>
?
?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