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shù)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shù)易學的經(jīng)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shù)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
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文案中的自述言簡義該的說明了幾千年的易學發(fā)展:
易廣大無所不備,自九流百家偕之以行其說,而易之本意反晦。世儒過視象數(shù),以為絕學,故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本了無干涉,而後反求程傳,亦廓清之一端。又稱王輔嗣注簡當而無浮義,而病朱子添入康節(jié)先天之學,爲添一障。蓋易至京房、焦延壽而流爲方術;至陳摶而岐入道家。學者失其初旨,彌推衍而轇轕彌增。
自王弼棄漢象數(shù)而開義理之先河之後,象數(shù)與義理之辯已成易學中的楚河漢界,雙方支持者立場與界限分明,在義理易成為學術主流之下,也讓象數(shù)易更加晦澀與神祕,雖然宋明時有了全新的融合與發(fā)明,但實去易更遠。《易學象數(shù)論》一方面深入探索兩漢以來象數(shù)之學,二方也試圖釐清這些象數(shù)之學何為屬易者,何為屬方術者。
全書的編排上,前半主要言象,後半言數(shù),如提要所云:
前三卷論河圖、洛書先天方位、納甲、納音、月建、卦氣、卦變、互卦、筮法、占法,而附以所著之原象爲內(nèi)篇,皆象也。
後三卷論太元、乾鑿度、元苞、潛虛、洞極、洪範數(shù)、皇極數(shù),以及六壬、太乙、遁甲,爲外篇,皆數(shù)也。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8冊?經(jīng)部12?易類 [宋]蔡淵撰《易象意言》提要【臣】等謹案《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
(元)黃澤撰《易學濫觴》【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4冊?經(jīng)部18?易類(元)黃澤撰《易學濫觴》提要【臣】等謹案:《...
[北宋]歐陽修著《易童子問》北宋文壇領袖人物歐陽修一生經(jīng)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在《詩經(jīng)》和《易經(jīng)》,《易童子問》就是他在《易經(jīng)》方面的代表作。《易童子問》精彩地詮釋了...
四庫全書/經(jīng)部/周易古占法 章句外編詳校官侍郎 臣 李封道政使司副使 臣 莫瞻菉覆勘總校官編修 臣 王燕緒校對官助教 臣 陳木謄錄監(jiān)生 臣 葉映堦提要臣等謹案:...
【臣】等謹案《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琰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jīng)籍志、朱睦?授經(jīng)圖皆著於録,然外間傳本殊稀,故朱彝尊經(jīng)義考亦云未見。今惟永樂大典尚散見于各韻之中,...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1冊?經(jīng)部05?易類(宋)吳沆撰《易璇璣》提要【臣】等謹案:易璇璣三卷,宋吳沆撰。沆字德...
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shù)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shù)易學的經(jīng)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shù)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書籍介紹 《周易筮述》清王宏撰撰。八卷。《四庫全書》本。王氏因朱熹曾謂“《易》本卜筮之書”,故作此編,以述其義。《四庫全書提要》指出:“...
(宋)林至撰《易裨傳》【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5冊?經(jīng)部09?易類 (宋)林至撰《易裨傳》提要【臣】等謹案:易禆...
《周易啓蒙翼傳外篇》附於《周易啓蒙翼傳》之後,之所以名為「外篇」,是因所論皆屬《周易》之外的易學分枝。《翼傳》主要是順著朱熹《正義》和《啟蒙》二書的義理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