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存》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48冊?經部42?易類
注:此本圖類較多,編為橫版格式時,著實有些雜亂,建議配合原版閱讀。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存》提要
【臣】等謹案:周易函書約存十八卷、約註十八卷、別集十六卷。國朝胡煦撰。煦字滄曉,光山人,康熙壬辰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是書原本一百十八卷,其詮釋經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圖八卷,用解伏羲之易,原卦三卷,用解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論說,集為原古三十六卷,謂之首傳,共九十九卷,為周易函書。正集外有函書約三卷,易學須知三卷,易解辨異三卷,篝燈約旨十卷,共十九卷,為別集。別集先已刋板,正集因卷帙浩繁,艱於剞劂,乃取詮釋經文之四十九卷,約為十八卷,名曰函書約註。又取首傳五十卷,約為十六卷,附以續約旨二卷,共十八卷,刋之名曰續集。皆煦所手訂也。其正集原本,煦門人李學裕欲為校刋,擕其稿去,會學裕病卒,遂散佚。後別集續集板並漫漶,其子季堂重為校訂,因正集未刋,續集之名無所緣起,且續集之原圖原卦原爻原古,即刪取正集之要語,非別有所增,未可目之以續,而別集內之函書約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圖原卦原爻,撮其大義,更不可附入別集,遂以續集編為十五卷,取函書約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為約存,蓋以正集既佚,其大義僅存於是也。又以續約旨二卷,依篝燈約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內,合易學須知三卷,易解辨異三卷,仍為別集,其釋經文之十八卷,仍名約註,共為五十二卷,即此本也。煦硏思易理,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其持論酌於漢學宋學之間,與朱子頗有異同。然考朱子語録有曰:某作易本義,欲將文王卦詞大槩畧說,至其所以然之故,於孔彖詞中發之,如此乃不失文王本意,但未暇整頓爾云云。是朱子於本義,蓋欲有所改定而未能,則後人辨訂,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陸游渭南集有朱氏易傳跋曰:易道廣大,非一人所能盡,堅守一家之說,未為得也。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為說,亦已大異,讀者當自知之。斯可謂天下之通論矣。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讀易述》(又名《洗心齋讀易述》)十七卷。明潘士藻著。潘士藻(1537—1600)字去華,號雪松,江西婺源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歷官御史,謫廣東布政司...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別集》【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48冊?經部42?易類(清)胡煦撰《周易函書?別集》?...
〖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明何楷撰。楷字玄子,福建漳州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間遷工科給事中,唐王時為禮部尚書。博綜群書,尤邃于經學。著有《詩經世本古義》...
學易記,元代李簡撰。《四庫全書》著錄。是書博采子夏《易傳》等64家解《易》之說,一一標示姓氏。其不注姓氏者,則為李簡之新意。撰寫體例大致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敘其師大意,以彖多言象,而變在其中;爻多言變,而象在其中。爻無所不包,舊說一概進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遺卻許多道理,不...
[南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說明: 《周易本義》為朱熹著。朱熹(1130——1200),字元晦,亦字仲晦,別號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滄州病叟等。天資聰慧。十四歲...
周易尚氏學內容簡介: 《周易尚氏學》是對《周易》包括《易紀》全文的注釋。作者繼承象數學的傳統,認為《易》辭皆觀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釋《易》。除了依據《易傅》所取象...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3冊?經部17?易類 (元末明初)趙采撰《周易程朱傳義折》介紹 〖周易程朱傳義折衷〗...
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 程氏易傳 底本出處: 欽定四庫全書 作品別名: 周易程氏傳、伊川易傳 參校版本: 作者: 北宋程頤 初次點校: 未點校 創作年代...
[宋]都絜撰《易變體義》書籍介紹 〖易變體義〗十二卷。南宋都潔撰。潔字圣與,江蘇丹陽人,紹興進士,累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總領,知德慶府。潔父都郁。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