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義:元丁易東撰。十六卷。《四庫全書》錄《永樂大典》本。此書據《易》象以明義,故名曰《象義》。全書取象之例凡十二,為本體、互體、卦變、正應、動爻、變卦、伏卦、互對、反對、比爻、原畫、納甲等。《四庫全書提要》指出:“其于前人舊說,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易傳》為宗,而又謂李失之泥、朱傷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變之說,則取邵子、朱子;變卦之說,則取沈該、都絜;筮占之說,則取朱子、蔡淵、馮椅。遠紹旁搜,要歸于變動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當考也。諸家著錄,多作十卷;惟朱睦?《授經圖》作《易傳》十一卷,焦竑《經籍志》作《易傳》十四卷。考易東所著,別無《易傳》之名,蓋即此編。朱氏并其《論例》一卷數之,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隱》三卷數之,遂為十四卷耳。朱彝尊《經義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傳本殘闕特甚,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見。惟散見《永樂大典》中者排比其文,僅闕《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與殘本互相參補,遂還舊觀。以篇頁頗繁,謹析為一十六卷,以便循覽。原本附有《大衍策數》諸圖,多已見《大衍索隱》中,今不復錄。其《論例》一卷,自述撰述之旨頗備,今仍錄以弁首焉。”按,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云:“瞿鏞藏有宋刻殘本,《四庫》本所闕《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象傳》注及《系辭上》‘彖也者,言乎其失得’至‘各指其所也’之注,宋本皆全。瞿氏錄其文入《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好事者若刻此書,可據以補入。惟《四庫》本《豫》、《隨》、《無妄》經注之闕也,瞿氏宋本亦闕,則終無可考焉。”又按,北京圖書館今藏此書元刻本,題《周易象義》十二卷,有清季錫疇校語,可資參考。
此書因易象以明義,故曰“象義”。其取象之例凡十二:本體,即乾天坤地之類;互體,即雜物撰德之旨;卦變,“彖”所謂大往小來、“傳”所謂柔來文剛。剛上文柔是也;正應,即“傳”所謂剛柔內外之應是也;動爻,陽老即變為陰,陰老則變為陽是也;變卦,即《左傳》所載古人占筮之法。乾之□乾之同人是也;優勢,乾則伏坤,震則伏巽,“說卦”所謂天地定位、雷風相薄是也;互對,即漢儒之旁通,卦義與伏,而有本體全體之異;反對,損之于益,五二之辭同,央之與□,四三辭同,可以類推者是也;比爻,初比二,二比三是也;原畫,陽皆屬乾,陰皆屬坤是也;納甲,蠱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是也。取前人之說,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易集傳》為宗。但又認為李氏過于拘泥,朱氏過于奇巧。故不主一家。如卦變之說則取邵雍、朱熹,變卦之說則取沈該、都杰,筮占之說則取朱熹馮椅、蔡淵等等。旁搜博引,頗具特點。此書為宋儒解《易》的最后幾部著作之—,故作者能夠飽覽前人之說,并可綜合比證,使其說解時見新意。尤其是說解互對之說,繼承并發展了漢儒所倡導的互卦觀點。進一步擴大了易卦的應用范圍,對后世有一定的影響。書成后。諸家注錄多作十卷,唯朱睦□《授經圖》做十二卷,焦□《經籍志》作十四卷,乃并其《論例》一卷及《大衍索隱》三卷而為之。傳本罕見,并內容僅存全書三分之—。清修《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有關備韻中輯出,僅缺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后四爻,遂析作十六卷、并刪夫于書內曼見的大衍策數諸圖,卷首仍列其《論例》—卷。有《四庫全書》本。
丁易東,生卒年不詳,南宋末經學家。字漢臣,號石壇。常德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一作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咸淳進士,官至翰林編修。入元屢征不仕,筑石壇精舍,教授生徒以終。生平研治《易》學,論《易》主張義理與象數并重。認為《易》之取象無非本體、互體和伏體三體,體雖有正有變,但皆由三體變化而得,故論述《周易》須綜括三體,結合正變,才能探明易象本旨。又認為大衍五十或四十九皆由天地之數合衍而成,遂自然而成偶數或奇數,頗簡易明白。著有《道德真經集義》三十一卷,劉惟永、丁易東纂。《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稱其“所取者,今多散佚,其可珍貴,自不待言。即其存者,亦可藉以校訂。《大衍索隱》三卷,有《永樂大典》本,《四庫全書》本,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抄本。《周易上下解殘本》四卷,《四庫全書》存目著錄。 《周易傳疏》。《周易象義》十六卷,原書已佚,據《永樂大典》輯佚成,收入《四庫全書》中。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十二卷。《丁山長詩》一卷,有清嘉慶三年(1798)南沙席氏刻《元詩選》本。
周易象義十六卷,宋丁易東撰。易東字漢臣,武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入元不仕,教授鄉里以終。是編因易象以名義,故曰象義。其取義之例凡十有二:曰本體,即乾天坤地之類;曰互體,即雜物撰德之旨;曰卦變,彖所謂大往小來,傳所謂柔來文剛,剛上文柔是也;曰正應,傳所謂剛柔內外之應是也;曰動爻,陽老則變為隂,隂老則變為陽是也;曰變卦,左傳所載古人占筮之法,曰乾之姤、乾之同人是也;曰伏卦,乾則伏坤,震則伏巽,說卦所謂天地定位,雷風相薄是也;曰互對,即漢儒之旁通卦義,與伏通而有本體、全體之異;曰反對,損之與益五二之詞同,夬之與姤四三之辭同,可以類推者是也;曰比爻,初比二、二比三是也;曰原畫,陽皆屬乾,隂皆屬坤是也;曰納甲,蠱之先甲、後甲,巽之先庚、後庚是也。其于前人之舊說,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易傳為宗,而又謂李失之泥,朱傷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變之說,則取邵子、朱子;變卦之說,則取沈該、都潔;筮占之說,則取朱子、蔡淵、馮椅。遠紹旁捜,要歸於變動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當考也。諸家著録,多作十卷,惟朱睦?授經圖作易傳十一卷,焦竑經籍志作易傳十四卷。考易東所著,別無易傳之名,蓋即此編。朱氏併其論例一卷數之,為十一卷;焦氏又併其大衍索隱三卷數之,遂為十四卷耳。朱彝尊經義考作十卷,註曰存,然世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見。惟散見永樂大典中者,排比其文,僅缺豫、隨、無妄、大壯、暌、蹇、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後四爻,餘皆完具,與殘本互相參補,遂還蒨觀。以篇頁頗繁,謹析為一十六卷,以便循覽。原本附有大衍策數諸圖,多已見大衍索隱中,今不復録。其論例一卷,自述撰著之旨頗備,今仍録以弁首焉。
【書籍別稱】:周易象義、易象義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1冊?經部15?易類
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 周易集注 底本出處: 欽定四庫全書 作品別名: 易經來注圖解 參校版本: 作者: 明 來知德 初次點校: 未點校 創作年代: 不...
〖讀易紀聞〗六卷。明張獻翼撰。張獻翼字幼于,后更名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說江蘇昆山人。喜靖中國子監生。為人放蕩不羈,言行詭異。而說《易》卻頗平正通達,篤實...
〖周易窺余〗十五卷。宋鄭剛中(1088—1154)撰。剛中字亨仲,浙江金華人。紹興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依附秦檜,贊同割地求和,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
程迥,字可久,初家寧陵之沙隨,後徙餘姚,受經於嘉興聞人茂德,嚴陵喻樗。隆興元年舉進士,官德興縣丞,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宋史藝文志載,程迥著《古易占法》,《周易外編...
[元]趙汸撰《周易文詮》介紹 四卷,元趙汸著。《經義考》載此書為八卷,但舊抄止四卷,首尾完備,不似有闕佚,或后人合并八卷為四卷。原書上有讀者題記,節節用細字標題...
[清]傅恒奉敕撰《御纂周易述義》全文在線閱讀。[清]傅恒奉敕撰《周易述義》介紹 《御纂周易述義》簡介: 《御纂周易述義》於清乾隆二十年所撰,作者群包括了正總裁官...
此《易本義附錄纂疏》(周易本義附錄纂注)由元代胡一桂著,為注釋《易本義》之作。全書共十五卷,包含:上下經、《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
元代董真卿(生卒年不詳)解說《周易》的著作。15卷。以程、朱《易》說為主,匯集諸家之說,并附以自己的心得見解。全書包括4部分:①《經傳》,編次伏羲、文王、周公之...
[宋]王宗傳撰《童溪易傳》 [宋]王宗傳撰《童溪易傳》書籍介紹 南宋王宗傳撰。30卷。王宗傳字景孟,寧德(今福建寧德縣)人,一說臨安(今浙江臨安縣)人。其書唯憑...
〖周易口義〗十二卷。北宋胡瑗(993—1059)口授,弟子倪天隱記述。瑗字翼之,學者稱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受范仲淹推薦,由布衣官校書郎,歷官太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