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公易說》共六卷。司馬光(1019~1086)撰。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封溫國公,故后世稱為司馬溫公。經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等職。反對王安石變法,為保守派領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喜讀經史,尤好《左傳》。著有《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考異》、《法言集注》、《切韻指掌圖》、《涑水紀聞》、《稽古錄》等書。《溫公易說》又名《易說》、《直齋書錄解題》作三卷,《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文志》皆為一卷。《四庫全書》本為六卷,計上經兩卷,下經兩卷,《系辭傳》上一卷,《系辭傳》下與《說卦》、《序卦》、《雜卦》為一卷。解說簡略。諸卦或說三、四爻,或說一、二爻,或全卦無說。唯《系辭傳》解說較詳。陳振孫等人認為是書未完成。是書大旨在闡明人事,不雜佛老之說。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河南鐫經苑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易學叢刊》收入,與《橫渠易說》合刊為一冊。
《宋史·藝文志》注司馬光曾作《易說》一卷,另三卷,《系辭說》二卷,此為是書六卷的由來,但在宋代,書已不傳,故《經義考》將其列為已佚之書。清修《四庫全書》,館臣于《永樂大典》中輯出,依《宋志》所錄,重新厘作六卷,然內容已顏簡略,其釋諸卦,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全封無解說者;唯《系辭》部分還屬完備,而《說卦以下僅有二條。《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所缺部分當為作者未及完成而致。司馬光撰寫此書,是因為前人注《易》,多有虛渺無稽之說,如王弼以老、莊之學解《易》,作者便認為已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故其所解絕不雜釋老之學,唯以儒家“中庸”思想建說立論,認為陰陽相逐,非太極則不成,剛柔相戾。非中正則不行,強調天卜之德雖眾卻萃于剛柔;天下之道雖多卻會于中正、指出剛柔者為“德之府”;中正者為“道之津”,故有剛而無中:則暴以亡;有柔而無中正則邪以消凡其說解,多不襲先儒舊說,如解“同人之彖”君子樂于忍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坎之大象”: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以成大賢。“咸之九四”心茍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愛,如此等等,都與實際互有聯系,成為宋人解《易》巾的義又-流派。在《易》學發展史上占有-定的地位。通行本為《叢書集成》初編本,另又有”《四庫全書》本,《經苑》本及《榕園叢書》甲集本。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臣】等謹案:
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光事蹟見宋史本傳。攷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卷,注繫辭二卷。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又三卷,又繫辭說二卷。晁公武讀書志云: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嘗得溫公易說于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缺焉。後數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板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往往多寡互異,其後乃并失傳,故朱彝尊經義考亦注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實不止于隨卦,似即朱子所稱後得之本。其釋本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無說者,惟繫辭差完備,而說卦以下僅得二條,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馮椅易學、胡一桂會通諸書所引光說核之,一一具在,知為宋代原本無疑。其解義多闕者,蓋光本撰次未成,如所著潛虛,轉以不完者為真本,並非有所殘佚也。光傳家集中有答韓秉國書,謂王輔嗣以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蓋其意在深闢虛無元渺之說,故于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闡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咸之九四曰:心茍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得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于日用。惜其沈湮滋久,說易家竟不獲覩其書。今幸際聖朝表章典籍,復得搜羅故簡,裒次成編,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意所在,有不終泯于來世者矣。謹校勘釐訂,略仿宋史原目,定為六卷,著于録。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08冊?經部02?易類
【網站地址】:https://yijing.taijidian.cn/2454.html
[宋]張浚撰《紫巖易傳》書籍介紹 〖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1097—1164)撰。浚字德遠,號紫巖,四川綿竹人。徽宗時及進士第,建炎三年(1129)任知樞密院...
〖讀易紀聞〗六卷。明張獻翼撰。張獻翼字幼于,后更名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說江蘇昆山人。喜靖中國子監生。為人放蕩不羈,言行詭異。而說《易》卻頗平正通達,篤實...
六卷,宋趙以夫著。其書大旨在以不易、變易二義,明人事動、靜之準則。故以奇偶為七八,交重為九六,卦畫七八表示不易,爻畫九六代表變易。卦畫的不易中又有變易,是謂之亨...
[宋]張根撰《吳園周易解》 [宋]張根撰《吳園周易解》書籍介紹 九卷,宋張根著。書用王弼注本,詮釋主義理,不及象數,亦不言《河圖》、《洛書》。注文簡要。末附序語...
《讀易詳說》,亦稱《讀易老人解說》,共十卷,南宋李光撰。 李光(1078-1159),字泰發,一字泰定,號轉物居士,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從師劉安世,崇寧五年...
學易記,元代李簡撰。《四庫全書》著錄。是書博采子夏《易傳》等64家解《易》之說,一一標示姓氏。其不注姓氏者,則為李簡之新意。撰寫體例大致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明]董守諭撰《卦變考畧》作者簡介 董守諭,字次公,鄞縣人。舉人。魯王監國,召為戶部貴州司主事。時熊汝霖、孫嘉績首事起兵,然皆書生,不知調度。乃迎方國安、王之仁...
[元]吳澄撰《易纂言》 [元]吳澄撰《易纂言》書籍介紹 〖易纂言〗十卷。元吳澄(1249-1333)撰。澄字幼清,號草廬,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舉進士不第。入元...
清)惠棟撰《周易述》介紹〖周易述〗二十三卷。清惠棟(1697—1758)撰。惠氏為清初《易》漢學的代表人物,治經墨守漢儒成說,崇古文經學,以為“凡古必真,凡漢必...
[宋]楊簡撰《楊氏易傳》書籍介紹 〖楊氏易傳〗二十卷。南宋楊簡(1141-1225)撰。簡字敬仲,浙江慈溪人,乾道進士,官富陽主簿,會陸九淵,問答有契,遂定師徒...